堅守信念,砥礪前行
——《永遠在路上》觀后感
2016年11月18日下午在公司205會議室由三環(huán)成套黨支部組織公司全體黨員觀看專題片《永遠在路上》的活動。
專題片共分八集:第一集《人心向背》,第二集《以上率下》,第三集《踏石留印》,第四集《利劍出鞘》,第五集《把紀律挺在前面》,第六集《拍蠅懲貪》,第七集《天網(wǎng)追逃》,第八集《標本兼治》。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“四個全面”戰(zhàn)略布局高度,正風肅紀,鍥而不舍糾“四風”,贏得黨心民心。
反腐懲惡,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,厚植黨執(zhí)政的政治基礎,著力構(gòu)建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的體制機制,使不敢腐的震懾作用得到發(fā)揮,不能腐、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(xiàn),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(tài)勢正在形成。
專題片既列舉了多個領導干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例,蘇榮、白恩培、呂錫文等案件當事人現(xiàn)身說法,進行深刻剖析和懺悔,又針對這些案例進行深入點評和分析,警示教育黨員領導干部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(guī)矩,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,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堅定對黨的信心和信任,為全面從嚴治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。片子為我們總結(jié)了這些大老虎們的共性:思想容易松懈,誘惑難以抵抗。似乎他們無法在“眾人皆貪我獨清”的境界中實現(xiàn)自我價值,于是選擇一頭扎進大泥潭,再也不管入黨的初衷、“為人民服務”的承諾和精忠報國的一腔熱血。如今,我們處在他們當年最初的階段,但我們要始終跟隨黨的腳步,養(yǎng)成按時反省的好習慣,不允許思想上出漏洞或走偏路的情況。《永遠在路上》其實也在警醒世人,貪腐就像毒品,一旦沾染,便無法回頭。黨員若能將潔身自好變成一種習慣,時刻劃清楚那條警戒線,黨未來的發(fā)展之路將會平坦不少。
如果背離了自己的初衷和信仰,走向自己的反面,教訓何其沉痛。一個個落馬者的懺悔在警示著:對于每個人,理想和信念的堅守,時刻都不能放松。而對于執(zhí)政黨,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一場輸不起的斗爭。如果黨內(nèi)的腐敗分子得不到懲處,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會嚴重敗壞黨的形象,吞噬人民對黨的信心。反腐敗必須保持高壓態(tài)勢,無禁區(qū)、全覆蓋、零容忍,就是為了不讓政怠宦成、人亡政息的歷史重演,它關乎那四個字:人心向背。
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(lián)系的有效途徑,必須聚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,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匯聚起推動改革發(fā)展的正能量。突出問題導向,就需要紅臉出汗,需要洗澡治病,就“不能那樣雅致,那樣從容不迫,文質(zhì)彬彬,那樣溫良恭儉讓”。
天地悠悠懸秤桿,百姓蕓蕓秤砣心。嚴綱紀、正作風是一場大手術(shù),唯有傷筋動骨,才能從根本上激濁揚清。作風建設是一場沒有結(jié)尾的斗爭,舊的問題解決了,新的變種又會冒出來,不能一陣風、刮一下就停。因此,習總書記告誡全黨:教育實踐活動有期限,但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,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。形成風氣不在一朝一夕,改變風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,抓作風要成為我們永恒的課題。(文/張明娟)